内蒙古:气象数据为节水灌溉“提质添智”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本报通讯员李红梅王祯晗武荣盛高家宝高飞翔

和风五月,内蒙古自西向东进入农业灌溉用水关键期,农民抓好肥水管理正当其时。内蒙古气象部门不断创新气象数据应用场景,推广多源融合数据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数据+气象数据”融合应用,节本增效见收益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稳产增收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研发适用于滴灌、喷灌和漫灌等多种方式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服务技术,着力破解旱作农田灌溉不及时不精准、大水漫灌增加生产成本等难题。

2019年以来,自治区气象部门选派多名农业气象专家,先后深入通辽市、兴安盟等地开展水分控制和根系观测试验,系统分析土壤湿度、耗水量与减产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等定量关系,持续迭代更新系统功能。

该技术依托区盟旗三级气象部门共建共享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基于农田水量平衡和作物需水规律,融合网格实况/智能预报数据和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多源数据,提前10天精准预报基于位置的土壤墒情实况及灌溉决策信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作物全过程的精细化的干旱监测预报和科学合理的节水灌溉建议。

截至目前,内蒙古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 App注册用户达7.2万人,覆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工作人员和种植大户,对乡村振兴专项实施县的覆盖率超95%。

据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武荣盛介绍,结合水肥一体化工程气象预报服务效益评估试验数据测算,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玉米作物“两节、两减、一增”,亩均节水90立方米、节电120千瓦·时,化肥、农药分别减少13.8%和19%,增产约400斤,减支增收416元,气象贡献率25%。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药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还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起到关键作用。

“农业工程+气象技术”融合建设,助推粮食高产

在高效做好“农业节水”文章上,内蒙古气象部门积极作为,主动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业气象观测设施与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注入气象智慧。

走进位于兴安盟突泉县的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作物和土壤要素等数据尽收各类仪器的“眼底”。玉米田内,一条条细细的管子沿着作物根部穿梭,一直延伸到地头;4米间隔排布的黑色微喷管喷出扇形的水雾,滋润着出苗的玉米。

突泉县五三村的种植户杨丽芹坐在炕头上轻点手机,就能通过“内蒙古智慧农气”微信小程序实时监看自家20余亩玉米地。“‘灌溉预报’模块显示土壤湿度不够时,我就根据手机预警区域进行定时、定量、定地块精准灌溉。”杨丽芹轻松管护的背后,是气象科技赋农的“智慧”成果。

据突泉县气象局局长高家宝介绍,今年当地气象部门引进了河南省气象局整合实况数据、实景监测、遥感苗情、土壤墒情、农事建议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平台”,持续深入推广“高标准农田+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模式,计划新建太平乡金柱农场智慧农业气象示范区、五三村紫皮蒜气象服务示范区,延伸打造永安镇和杜尔基镇玉米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将推广面积扩大至6480亩。

“农业部门+气象部门”协同推广,让良田丰产

让良田丰产,强化政策环境支撑是关键。内蒙古气象部门联合农牧部门印发了《气象为农牧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区盟旗三级气象和农牧部门联合涉农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共同推动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技术迭代升级和示范推广。

双方通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辐射周边,先后在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加大对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目前,该技术在全区12个盟市59个粮食主产旗县成功推广应用,全区累计推广旱作农业127万亩,培训指导农户5000余人。

中国气象局不断增强帮扶工作合力,联合自治区气象局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北方旱作农业区推广应用,培训指导农户4000余人。

2024年,为更加科学衡量智能气象预报节水灌溉技术的“气象贡献值”,内蒙古气象部门联合农牧部门、涉农龙头企业在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3种不同模式的玉米节水灌溉试服务模式的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内蒙古禾兴农牧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白恩泽满怀信心地说:“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技术对玉米产量提升将有很大帮助,今年增加收益指日可待。”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icash.cn/zsfx/965.html